西南财经大学交子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
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
专访行为经济学家周恕弘教授
10月19日,我们在柳林校区弘远楼拜访了中国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研究中心。在中心主任雷震教授的引荐下,我们见到了世界顶尖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周恕弘教授。这位华人经济学家热情又亲切地接见了我们。
在这次难忘的交谈中,每当聊到学术研究,周教授整个人都活跃了起来。说着还“即兴”给我们做起了他目前正在研究的行为决策的小测试,将我们带入了他的学术世界……
人物 • 名片
周恕弘,“世界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及“经济学理论促进学会”(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conomic Theory,SAET)双院士(Fellow),世界著名的实验与行为经济学家。现受聘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研究中心首席教授、特聘主任。
研究领域为决策理论、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生物经济学。
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Econometrica、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Economics Theory等世界顶级经济学期刊以及其他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第一篇论文就以独立作者发表在Econometrica。
近年来,其关于脑神经经济学和基因对于人类经济行为的影响论文发表在PNAS、Neuron等国际著名科学期刊。
人物 • 历程
周教授博士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的是物理学,选修了人类智慧、信息学、地心引力等庞杂的课程。“我对物理有一种赤子之心”,周教授谈到。直至博士第二年接触到经济学的存在,此后便与经济学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本科时,周教授就就读于美国哈维姆德学院的物理学专业,同时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的数学专业学士学位,并获得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颁发的电信全面技术证书(Full Technological Certificate in Telecommunications)。1977年获得加州克雷蒙研究院的数学硕士学位,1981年获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跨学科研究(数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的博士学位。
1983年,在Econometrica发表决策行为公理化的论文并一举成名。此后,便开启了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的跨学科探索之路。目前其所涉足的交叉学科领域在2009年前几乎一片空白,而同年发表的5篇生物经济学、行为决策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中就有2篇出自周教授。2011年,他当选世界经济计量学会院士,成为1930年协会创建以来第11位华人院士;2020年,他当选经济学理论促进学会院士,是协会创建以来第2位华人院士。
人物 • 探索
周教授的理论研究深受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开创性人物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的影响与启发。在周教授的研究课题中,“受控实验是我们检验经济学理性模型重要的方法依托,但是也并不限于使用实验室实验方法,还需要强调基于实地实验、神经脑科学、计算经济学等方法来获取有关个体决策形成机制的更多经验证据。这也是目前我们研究中心正在做的事情。”
“The taste in the pudding is in the test”,周教授风趣的说道。
他说,传统经济学、金融学的理论研究是基于理性人的假设,而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正是废弃了理性人的假设,承认“人的生物性、复杂性”,研究人在生物、生理、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非理性决策以及模糊决策。
人物 • 问答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成立了校级研究中心—中国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研究中心,学校将该中心定位为“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特区和高端平台,在学校领导及行为中心主任雷震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周恕弘教授经慎重思考决定正式全职加入该中心。
笔者对周恕弘教授加入行为中心、学术生涯、经济学实验与建模、生物经济学、交叉学科前景等方面展开专访。
Q:您为什么会选择将西南财经大学作为目前的学术大本营?
A:
我觉得任何地方都是可以做学术的。在我之前与赵德武书记及卓志校长的谈话中,我提出了对西南财大交叉学科建设的一些想法,校领导态度很明确,很支持。这便是对我的研究方向的一种认可。并且学校也很愿意投入资源去支持这个研究方向,这便是一种力度。学校能够给在行为中心这样一个工作、研究的平台,这是很令人兴奋的。
Q:你的研究涉及很多领域,比如决策理论、行为经济学、生物经济学等。金融科技也涉及金融、数据科学等多个交叉领域。那么关于交叉学科和创新成果转换,您有没有什么好的分享呢?
行为经济学,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我以前念经济学的时候,都没有想过经济学可以和心理学联系在一起。包括生物实验。经济学已经有market data了,为什么还要有lab?(笑) 可是90年代前期,行为经济学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可。那么现在,与数据研究、行为研究、基因研究结合在一起金融投资研究,必定大有可为。
Q:您在决策行为的神经遗传学和实验经济学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比如雾霾对决策的影响。您能具体谈一下这项研究吗?
生物医学研究指出PM2.5粒子能直接影响脑功能。一个能够影响到脑功能的物质会影响决策行为不足为奇,只是说怎么影响?2000年以后陆续出现许多文章,研究雾霾对经济的影响,PM2.5对股市、对犯罪甚至幸福的影响等方面的文献都已经出现。中国在2013年1月份才开始发布PM2.5指数,我们刚巧在10月份做一个实验室实验。在五天的实验期间,指数有一天急速降低,而且这个降低是由于风速、方向等大气物理因素造成的,所以没有人意识到,也没有在监测平台体现,可是它又实实在在的降了,这就成就了一个自然实验:被试者在双盲的状态下被分成两组,以对比他们的决策行为。
我们总共做了13场实验,发现雾霾会使投资者的行为更倾向于处置效应,减少亲社会行为,并渴望公平。研究发现,在PM2.5增加的时候,个体对损失的风险容忍度上升,对获益框架下不确定性风险规避的程度上升;在跨期决策中,个体更为急功近利,远期时间贴现率增大。
最后,谈到行为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及前景,周教授提出,其团队目前正在做的行为经济学受控实验是考察投资者的道德认知对其投资决策的影响,以此来探索人们的股票喜好、信念偏差以及社会偏好的相关性。该项研究对于金融市场中日益重要的ESG(Environment、Social and Governance)投资具有启示意义。而ESG投资也是行为金融领域很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去探索的课题。
人物 • 寄语
作为新加坡华人,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执教和从事研究工作多年,周教授对于新加坡高校的学术发展和科研创新经验深有体会。自2000年开始,新加坡高校摒弃过去的“理论照搬,只重应用”的思维,逐渐开拓自主研究与理论创新的道路。20年来科研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目前已成为并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十一的名校。
周教授谈到,新加坡高校的创新之路很值得借鉴,中国的市场那么大,同时人才济济,可能性很多,要紧抓学术、研究,并且应用于市场,将会有非常大的前景。
谢谢您的观看
--END--
上一条:新闻资讯 |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入孵评审会顺利举行 下一条:四川省科技厅关于《关于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上新台阶的若干措施》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