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交子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
近期,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讨论稿)》。该《决定》将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遵循,也是顺应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大势、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该《决定》明确了“四新”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包括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创新要素聚集新高地、对外开放合作新枢纽。包括:优化“两区一城多点”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强化战略科技、校院地协同、产业技术三大创新平台;以科技牵引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促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要素协同发展;搭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平台,构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深入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成渝互动协同,全面增强创新主干和重要极核功能等。 计划到2025年,成都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年均增幅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5%。培育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产业地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现代产业体系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该《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筑牢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的动力支撑,主要从优化科技创新发展格局,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创金融服务,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加快构建各类创新主体互利共生,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等九个方面着手。《决定》提出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创新体系建设,打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推广应用双向链接的快捷通道,构建互利共生、高效协同、开放融通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与联动协同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支持布局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赛道,聚焦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功率半导体、氢能、量子技术、高端软件、干细胞治疗、数字诊疗、光场调控、光芯片、6G通信、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重点领域集成开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塑造行业比较优势和关键环节绝对优势;通过成果转化、联合研发、技术引进等方式,靶向引育一批引领科技发展趋势、具有行业号召力的科学家,支持具有科学家精神、国际视野、勇于创新的青年科创人才和专业经理人加速成长;推进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化“先确权后转化”模式,探索“共申请共获权”。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负面清单,健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建立技术类国有资产差别化管理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股权,以股权资产整体作为绩效考核对象。
《决定》还提出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主要包括: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建设高质量产业功能区,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持续推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交互增值、深度融合,以技术突破驱动先进制造业升级,以模式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壮大,以科技赋能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质效,以绿色科技促进生产生活低碳转型,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成都将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创新—未来城市”一体贯通的全周期创新体系,引导国有企业、专业机构、头部企业、第三方专业运营商联合组建高品质科创空间投资管理运营实体,试点协议型、股权型合作开发模式。支持建设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中试熟化平台,布局中试共享生产线、检验检测中心、轨道试验线和公共试验设施,支持开展概念验证、技术成熟度评价、中试熟化开发和小批量试生产。强化技术交易服务,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点击阅读原文)
上一条: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成都有何举措? 下一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