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 新闻资讯 政策发布 行业动态
人才服务
TALENT SERVICE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样推进创新协同

2021年12月02日 16:07

日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都市圈建设推向高位实施、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规划》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关键词:协同创新

《规划》表示,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打造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共同构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撑。

一、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高水平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突出兴隆湖周边等重点区域创新布局,积极整合优势领域科研力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参与建设国家实验室,聚力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研究基地集群。推动成都超算中心进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加快推动天府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建设,建好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吸引集聚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产品等研发投入,争取更多“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地。在航空航天、精准医学、轨道交通、先进核能、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北斗导航等重点领域开展集中攻关,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

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优化“一核四区”创新布局,加大专项政策支持力度。成都科学城重点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新经济活力区重点发展5G通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安全、区块链等新经济新产业,生命科学创新区建设新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未来科技城打造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聚区。

二、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支持成都都市圈“双一流”建设高校高质量特色发展,在国家级、省级新区和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校(院)地协同创新集群,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档升级科教基础设施和国家级创新平台,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引进科研院所,支持大院大所通过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加强协作,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依托省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大力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积极发展龙头企业牵头的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联动推进创新创业。发挥西部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园区探索建设一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阶梯型孵化体系。持续举办“双创周”“创响中国”等双创品牌活动,共建共享“科创通”“盈创动力”等双创服务平台,协同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成都都市圈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三、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合力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完善人才协同发展专项支持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引才育才用才,组建科技人力资源服务和专业人才市场联盟。开展人才先行区建设,赋予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引育用留”自主权。创新重大科技任务人才组织动员机制,鼓励中央单位科研人员参与成都都市圈高能级平台建设运行。大力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人才寻访、项目对接和投融资等综合服务。

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巩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相关自主权,优化科技项目组织和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机制。持续推进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建设。

加强创新政策协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财政资金支持引导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探索共建科技创新基金池。促进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扩大适用范围。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健全维权援助、非诉纠纷多元化解等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组织体系建设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上一条: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度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奖励补贴申报工作的通知 下一条:《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重新修订